科学组划分
一、科学组总体划分
围绕HXMT的科学研究和运行,共分成以下八个核心工作组:
第一组:吸积X射线双星(组长:屈进禄,张澍;副组长:崔伟、陶炼,陈玉鹏)
第二组:银道巡天监测和弥散辐射(组长:刘元,副组长:李承奎)
第三组:多波段观测(组长:刘继峰,副组长:陶炼)
第四组:标定和本底建模(组长:宋黎明,副组长:廖进元)
第五组:脉冲星导航(组长:郑世界,副组长:郑伟)
第六组:河外天体(组长:袁为民,副组长:贾淑梅)
第七组:伽马暴与引力波闪(组长:熊少林,副组长:刘聪展)
第八组:非吸积脉冲星研究(组长:张双南,副组长:葛明玉)
二、科学组分组以及相应的核心成员:
1、 第一组:吸积X射线双星
方向一:X射线双星的爆发演化研究
组长:张澍,副组长:崔伟、陶炼
核心成员:
张澍,崔伟,陶炼,张双南,卢方军,李惕碚,陈刚,张承模,陈勇,徐玉朋,张帆,王焕玉,冯骅,陈黎,袁为民,屈进禄,袁峰,余文飞,刘庆忠,刘碧芳,苟利军,李向东,顾为民,丁国强,王伟,刘聪展,乔二林,翁山杉,张惠,陈玉鹏,马想,刘柱,潘海武,闫震,谢富国,葛明玉,贾淑梅,黄跃,赵海辉,林杰,毛东明,雷亚娟,李志兵,张文昭,卢宇,姜维春,鄢淑平,谭颖,常治,李正伟,李旭芳,潘元月,谭柏轩,Jumpei Takata,张祥光,江国兴,游贝,吴庆文,张国宝,杨怡蓉,A. Santangelo,R. Staubert,M. Orlandini,Roberto Soria, 闫林丽,尹红星,陆由俊,操小凤,王德华,李海涛,李向华,金驰川,姜嘉陈,Cosimo Bambi, 马任意, 冯旻子, 刘佰生,申荣锋
核心科学:
银河系内有些黑洞和吸积中子星双星系统经常有不同类型的活动(态转变),有些自转驱动的中子星的自转行为存在长期的演化。但是这些长期活动和演化的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对若干典型的黑洞和中子星进行长期的高频次(High Cadence)监测。
本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黑洞X射线双星的爆发演化和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爆发演化。在黑洞双星爆发低硬态HXMT的主要优势是时变分析,通过在频域分析时变序列的功率谱,可以更好的研究在低硬态期间黑洞附近的吸积流和喷流的物理性质,结合宽波段的能谱来研究黑洞通过自转来提取能量的基本辐射机制。HXMT在软X射线波段观测黑洞双星在爆发的高软态,在3keV以下软X射线波段不会出现光子堆积现象,使得在软X射线波段开展时变和能谱分析具备优势。小质量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X射线辐射及其变化主要起源于中子星表面和它周围的吸积盘,其时变和能谱特性对研究强引力场物理、广义相对论效应和吸积盘的结构与演化有重要价值。对大质量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观测主要用于研究星风吸积的辐射模型,例如,HXMT将研究INTEGRAL发现的超巨耀发X射线暂现源的本质及其与经典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的联系。
方向二:X射线双星的高统计观测研究
组长:屈进禄,副组长:陈玉鹏
核心成员:
屈进禄,陈玉鹏,卢方军,宋黎明,张双南,王焕玉,李惕碚,陈刚,张承模,徐玉朋,张帆,张澍,郑广生,刘继峰,李向东,徐仁新,陈勇,苟利军,余聪,王建成,熊少林,白金明,王伟,丁国强,李菂,张昊彤,王洪光,李柯珈,林琳,曹学蕾,吴志勇,仝号,翁山杉,郑世界,袁建平,张娟,金晶,周明,杨初源,谭柏轩,巩航,史常圣,赵海升,李小波,李刚,侯贤,邢祎,葛明玉,韩大炜,董江,王培,周庆勇,吕铭,周建峰,雷亚娟,李志兵,董义乔,刘纪认,岳友岭,杜源杰,来小禹,赵娟,高健,张爱梅,张童,文向阳,陶文辉,雒涛,孟斌,李旭芳,李兵,李兆升,Jumpei Takata,张祥光,江国兴,吴庆文,张国宝,A. Santangelo,R. Staubert,M. Orlandini,Roberto Soria, 闫林丽,尹红星,陆由俊,操小凤,王德华,李海涛,李向华,闫震,金驰川,姜嘉陈,Cosimo Bambi, 马任意, 冯旻子,刘佰生,申荣锋
核心科学:
HXMT利用其大面积、宽波段、高能量分辨率的综合优势,将对亮X射线天体以及暂现天体进行宽波段高统计量、高时间分辨率和良好能量测量的观测。高统计观测将侧重用于理解黑洞附近吸积盘的行为并测量黑洞的自转,以及理解中子星磁球的性质并测量中子星的表面磁场强度。
本研究组的主要任务为,研究致密星表面以及附近的辐射特性,包括千赫兹准周期振荡和热核暴探针等内容:HMXT在硬X射线波段良好的灵敏度使得在研究强引力场和致密物质物理方面具备优势,HXMT将考察在更多的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千赫兹准周期震荡是否存在预测的频率饱和现象;采用吸积中子星表面的热核暴作为探针来研究吸积盘冕的结构和演化逐渐形成热点并引起大家的关注,热核暴作为吸积盘冕探针的HXMT观测将用于限制X射线双星冕的位置和几何。
2、第二组:银道巡天监测和弥散辐射
组长:刘元,副组长:李承奎
核心成员:
刘元,李承奎,李惕碚,宋黎明,陈勇,卢方军,张澍,崔伟,冯骅,徐玉朋,张承模,周建峰,张有宏,田文武,刘四明,陈阳,刘庆忠,李向东,纪丽,袁强,崔晓红,朱辉,葛明玉,郑世界,廖进元,张娟,李小波,金晶,关菊,霍卓玺,杨彦佶,崔苇苇,张艺,颜景志,张翼飞,聂建胤,李正伟,余文飞,M. Orlandini
核心科学:
包含中子星和黑洞河内X射线双星系统大部分处于银盘面上和银河系中心方向,而且在X射线能区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活动性。历史上每一次银道面和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巡天和监测都发现了已知源的新活动以及新(类型)的瞬变源,形成国际多波段、多天文台和天地一体化观测的热潮。HXMT预期将发现已知源的新活动,组织多波段和多天文台协同观测,理解天体高能活动的多样性;发现新的高能变源,并做后随观测证认和研究,理解高能天体源的多样性。
HXMT的HE具有大面积和小视场,以及较高的灵敏度,HXMT实施银道面巡天,将可能在硬X射线波段(大于20keV)发现一批短时标的变源,并首次给出该类源在河内普查和源表。本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对银道面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处于高态的活动天体的位置、流强、时变等性质,并通知多波段观测组进行多波段联测;通过扫描数据分析源的长期活动特性并对各类源的性质进行统计研究。
3、第三组:多波段观测
组长:刘继峰,副组长:陶炼
核心成员:
刘继峰,熊少林,张双南,宋黎明,王仲翔,魏建彦,王建成,李菂,白金明,毛基荣,徐栋,方陶陶,王俊峰,关菊,廖进元、刘元,颜景志,熊定荣,刑祎,侯贤,周明,辛立平,梁恩维,李正伟,赵建领,李承奎,张娟,陶炼,谭柏轩,武剑锋,Roberto Soria,杨怡蓉,温志刚,闫文明,徐东莲,姜嘉陈
核心科学:
2016-2020年期间创记录的国际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以及其它空间高能(如伽玛射线)天文卫星将发现新的甚至新类型的高能天体,需要全球机遇协调观测证认并揭示这些天体的性质。地面引力波天文台也已经发现第一个引力波暴发事件,需要尽可能多的高能天文卫星搜寻引力波暴的电磁波对应体,HXMT已经通过协议加入了引力波事件的后随观测组织。
本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对HXMT的扫描巡天观测发现的新源和已知源的新活动组织多波段协同观测,并进行相关研究。
4、第四组:标定和本底建模
组长:宋黎明,副组长:廖进元
核心成员:
宋黎明,廖进元,张澍,熊少林,张双南,陈刚,王焕玉, 卢方军,屈进禄,陈勇,曹学蕾,刘聪展,张万昌,刘元,关菊,霍卓玺,金晶,郑世界,张娟,李小波,李刚,陈玉鹏,李茂顺,王国峰,刘红薇,徐鹤、张爱梅,张童,文向阳,李旭芳、路雪峰,杨彦佶,崔苇苇,李炜,张艺,陈田祥,胡渭,王娟,王于仨,刘少真,雒涛,张春雷,谭颖,杜园园,李鲜,孙亮,杨生,顾煜栋,杨家卫,刘晓静,聂建胤,赵海升,常治,李兵,M. Orlandini
核心科学:
完成HXMT三个载荷的在轨标定,完成HXMT的在轨本底模型,为HXMT开展成像、能谱和时变等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必要的输入。
5、第五组:脉冲星导航
组长:郑世界,副组长:郑伟
核心成员:
郑世界,郑伟,陈勇,张双南,李惕碚,费宝俊,卢方军,宋黎明,刘思伟,王娜,葛明玉,韩大炜,董江,周庆勇,任红飞,毛悦,袁建平,仝号,翁山杉,王奕迪,姜坤,韩伟,秦显平,张春雷,姜维春,童明雷,杨廷高,赵成仕,孙海峰,李小平,方海燕
核心科学:
利用对脉冲星的观测,开展在轨自主定位、自主定轨以及守时等研究。
6、第六组:河外天体
组长:袁为民,副组长:贾淑梅
核心成员:
袁为民,贾淑梅,陈勇,张双南,宋黎明,王俊峰,徐达维,刘碧芳,王建成,白金明,毛基荣,王竟,李承奎,金晶,关菊,潘海武,侯贤,周明,刘杰英,熊定荣,谭颖,Loredana Bassani,Angela Malizia
核心科学:
河外天体的爆发观测以及多波段观测,主要类型为星系团观测,以及爆发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HXMT卫星对Virgo进行定点和小天区观测,开展Virgo整体和外围气体性质及形态结构研究。HXMT观测处于爆发态的亮活动星系核,研究其的宽波段能谱以及能谱在硬X波段的截断。
7、第七组:伽马暴与引力波暴
组长:熊少林,副组长:刘聪展
核心成员:
熊少林,刘聪展,张双南,卢方军,宋黎明,黄永锋,戴子高,吴雪峰,梁恩维,毛基荣,徐栋,廖进元,李小波,李承奎,葛明玉,李刚,马想,黄跃,张娟,李兵,郑世界,王灵俊,李旭芳,李正伟,张翼飞,路雪峰,谭柏轩,张彬彬,邵琅,王祥高,邹远川,L. Amati,张志彬,宋欣颖,张富文,谢斐,申荣锋
核心科学:
利用慧眼望远镜的HE高能望远镜探测研究伽马暴和引力波闪。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标定伽马暴的探测器响应;在观测数据中搜索证认伽马暴;研究伽马暴的时变和能谱性质;对伽马暴定位;参与国际伽马暴观测组织(GCN和IPN)对伽马暴进行联合观测与定位;对慧眼探测的重要伽马暴进行后随观测;联合分析慧眼和其它多波段望远镜观测数据研究伽马暴物理;监测LIGO和Virgo引力波事件的引力波闪;开发伽马暴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
8、第八组:非吸积脉冲星研究
组长:张双南,副组长:葛明玉
核心成员:
张双南,葛明玉,李正伟,王仲翔,王培,侯贤,郑世界,王伟,卢方军,宋黎明,张澍,屈进禄,仝号,李向东,林琳,徐仁新,张承民,韩大炜,陈勇,郑广生,白金明,李菂,李旭芳,Jumpei Takata,谭柏轩,M. Orlandini,谢斐
核心科学:
研究普通脉冲星、磁星和MeV波段脉冲星;自转供能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包括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的毫秒脉冲星,具有伽玛射线辐射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中的脉冲星;相关的辐射环境,例如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等。观测磁星,理解磁星的能量来源和磁场结构;观测孤立中子星,通过观测Crab等脉冲星,研究脉冲星磁层的基本结构;利用慧眼望远镜的HE高能望远镜探测的MeV波段信号进行脉冲星搜寻,协同观测的脉冲星星历来自射电波段,X射线波段和Fermi的伽玛射线波段。
三、合作成员
1、合作成员界定
1)合作成员为被接受的提案的成员,但是目前位置相对不是非常固定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华人;
2)外方提案人员也列为合作成员;
3)一旦满足正式成员的条件(获得国内正式位置),经过本人向该课题组长申请经过资格认定就可以成为正式成员;
4)外方人员经过首席邀请确认,可列为正式核心组成员;
5)每个合作成员所属的课题组为名字后面括号的数字,如李东悦(2),"2"为课题组号。
2、研究生
李东悦(1),孙韵淇(1),窦威(1),封海成(6),李瑞(1),周平(2),张潇(2),赵一(1),李正恒(1),王源浩(67),李子建(1),肖广成(1),庹攸隶(1),王晨(6),张孟飞(2),毛东铭(1),李臣(1),林杰(1),张大鹏(5),张璐(5),信世军(5),赵晓帆(2),祝宇轩(2),王维扬(1),卢吉光(1),董燕婷(1),郭彦君(1),门云鹏(1),张伟(1),张岳(1),朱鸿旭(5)
3、博士后
张利(1),张强(7),李君乐(1),代实(1),朱炜炜(1),刘佰生(1),朱玥(7)
4、外籍单位
纪龙(1),李剑(1),王青德(2),卜庆翠(1),张亮(1),邵立晶(1),王亚楠(1),Dave Russell(1)、Ale Patruno(1)、Rudy Wijnands(1)
5、其它人员
Holger Stiele(1),David Chung-Yue Hui(3),V.Doroshenko(1),L. Ducci(1),D. Klochkov(1),Peter Kretschmar(12),Erik Kuulkers(1),D. Ballantyne(1),T. Belloni(1),T.J. Maccarone(1),J. Malzac(1),Diego F. Torres(1),Alessandro Papitto(1),Rozaliya Doroshenko(1),Валерий Сулейманов(1),Paul Kin-Hang Yeung(1),Cristiano Guidorzi(7),Filippo Frontera(7)
四、数据使用办法和论文发表程序
1、数据使用办法
1)每个核心科学课题组正式成员有权利使用该课题组的所有观测数据;
2)正式成员在使用数据前需要向HXMT地面科学中心提交具体的数据使用申请,经确认并授予使用权限后即可使用;
3)合作成员只能通过正式成员使用数据,不能独立申请使用数据;
4)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循HXMT数据使用和管理办法。
2、论文发表程序
1)每个成员(正式和合作成员)都有同等的权利发表基于HXMT数据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
2)论文提交发表之前需要向该课题组组长提交发表论文申请;
3)组长接到申请后需要向该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通报,若有利益冲突,由组长、副组长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若遇到协调困难,由首席科学家或者首席科学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裁定;
4)所有论文分级和署名必须遵守HXMT论文分级和署名规则。
update: June, 15, 2023